Python学习第二天
在完成第一天任务后,你已经具备执行简单Python代码的能力了,只要有人给你提供正确的代码,你都能够执行。
但是离看懂上面AI提供的代码还有一段举例,你需要掌握一些基础内容。
编程语言中为什么要使用变量
编程语言中使用变量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存储和管理数据。变量就像是计算机内存中的一个命名位置,你可以将数据放入这个位置,然后在程序的不同部分引用或修改这些数据。
以下是更具体的一些原因:
存储和操作数据: 这是最基本的功能。程序需要处理各种数据,例如数字、文本、布尔值等。变量提供了一个方便的方式来存储这些数据,并允许程序对其进行各种操作(例如,数学计算、字符串拼接、逻辑判断等)。
数据的动态性: 很多时候,程序需要处理的数据在运行时是会变化的。例如,用户输入、传感器读取的数据、从文件中加载的数据等等。变量允许程序在运行时接收并存储这些动态数据,而不是在代码中硬编码所有值。
代码的灵活性和可重用性: 如果没有变量,你每次需要使用一个值时都必须直接写出这个值。这会使得代码非常僵硬。通过使用变量,你可以定义一个通用的逻辑,然后将不同的值赋给变量,从而使代码更具灵活性和可重用性。例如,一个计算器程序可以使用变量来存储操作数,而不需要为每个可能的数字组合编写单独的代码。
提高代码的可读性: 为数据赋予有意义的变量名可以大大提高代码的可读性。例如,
total_price
比单纯的100
或x
更能让人理解其含义。这使得其他开发者(或未来的你)更容易理解代码的意图。减少重复: 如果同一个数据在程序中被多次使用,将其存储在一个变量中可以避免重复输入。当需要修改这个值时,只需要修改变量的定义一次,而不需要在所有出现的地方逐一修改,这大大降低了出错的可能性。
实现复杂逻辑: 许多复杂的算法和数据结构都依赖于变量来存储中间结果、状态信息、循环计数器等等。没有变量,实现这些复杂逻辑几乎是不可能的。
内存管理: 变量实际上是对内存地址的抽象。编程语言的运行时环境会负责为变量分配和管理内存,程序员无需直接操作复杂的内存地址,使得编程更加方便和安全。
总之,变量是编程语言中不可或缺的基石,它们使得程序能够处理动态数据、实现复杂逻辑、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从而构建出强大而灵活的软件应用。
Python中如何定义变量,变量的命名有什么规则
在Python中定义变量非常简单,并且Python对变量的命名有一些明确的规则和推荐的风格。
如何定义变量
在Python中定义变量,你只需要为变量指定一个名称,然后使用赋值运算符
=
将一个值赋给它。Python是一种动态类型语言,这意味着你不需要显式声明变量的类型。Python会在运行时根据赋给变量的值自动推断出其类型。基本语法:
Python
variable_name = value
示例:
Python
# 定义一个整数变量 age = 30 # 定义一个字符串变量 name = "Alice" # 定义一个浮点数变量 price = 19.99 # 定义一个布尔变量 is_active = True # 变量的值可以被重新赋值,且类型可以改变(但不推荐经常改变类型) age = "thirty" # 现在age是一个字符串 # 多个变量可以同时赋值(元组解包) x, y, z = 10, 20, 30 # 多个变量可以赋相同的值 a = b = c = 100
变量的命名规则
Python变量的命名必须遵循以下规则:
**只能包含字母、数字和下划线 ( **
_
): 变量名可以包含大写字母(A-Z)、小写字母(a-z)、数字(0-9)和下划线。合法示例:
my_variable
,name2
,_temp
,MAX_VALUE
非法示例:
my-variable
(包含连字符),my variable
(包含空格),my.variable
(包含点)
不能以数字开头: 变量名不能以数字开头。
合法示例:
number1
,_2nd_value
非法示例:
1st_number
,9lives
不能是Python的关键字: Python有一些保留的关键字(也称为保留字),它们在语言中有特殊的含义,不能用作变量名。
常见关键字示例:
if
,else
,while
,for
,def
,class
,True
,False
,None
,import
,return
,and
,or
,not
,in
,is
等。你可以通过
import keyword; print(keyword.kwlist)
来查看所有关键字。
区分大小写: Python是大小写敏感的。这意味着
my_variable
和My_Variable
是两个不同的变量。示例:
name = "Alice"
,Name = "Bob"
(这是两个不同的变量)
变量的命名约定(PEP 8 推荐)
除了上述强制规则外,Python社区(特别是PEP 8,Python增强提案8,关于代码风格的指南)推荐遵循以下命名约定,以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一致性:
**使用小写字母和下划线 ( **
_
) 分隔单词(snake_case): 这是普通变量和函数名的推荐风格。推荐:
first_name
,total_price
,calculate_sum
不推荐:
firstName
,totalPrice
(camelCase 通常用于其他语言,但在Python中不用于变量和函数名)
常量使用全大写和下划线分隔单词: 如果一个变量的值在程序运行期间不会改变(即常量),通常使用全大写字母和下划线来命名。
推荐:
PI = 3.14159
,MAX_CONNECTIONS = 100
类名使用驼峰命名法(CamelCase): 类名的每个单词首字母大写,不使用下划线。
推荐:
MyClass
,UserService
,HttpRequestHandler
模块名使用小写字母和下划线: 类似于变量和函数名。
推荐:
my_module.py
,data_processor.py
私有成员/方法:
**单下划线开头 ( **
_
): 表示该变量或方法是“内部使用的”或“受保护的”,不应直接从外部访问。这只是一种约定,Python并不会强制限制访问。示例:
_internal_variable
,_private_method
**双下划线开头 ( **
__
): 用于名称修饰(name mangling),主要用于避免子类覆盖父类的方法或属性,或者创建真正的私有属性(但仍然可以通过特定方式访问)。示例:
__secret_data
,__private_method
避免使用单字符变量名(除了特殊情况): 除了
i
,j
,k
用于循环索引,x
,y
,z
用于坐标,或者在非常小的、局部作用域的辅助变量外,尽量使用描述性强的名称。遵循这些规则和约定将使你的Python代码更易于阅读、理解和维护。
编程语言中,逻辑控制的三大支柱是什么
编程语言中,逻辑控制的三大支柱通常指的是:
顺序控制 (Sequence Control):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直观的控制流。它指的是程序中的语句按照它们在代码中出现的顺序,自上而下、从左到右依次执行。如果没有其他控制结构介入,所有程序都是以顺序方式执行的。
例子: Python
print("第一步") x = 10 y = 20 sum = x + y print(sum) print("最后一步")
这段代码会严格按照行号的顺序执行。
选择控制 (Selection Control / Conditional Control): 也称为条件控制,它允许程序根据某个条件的真假来决定执行哪一部分代码。这使得程序能够对不同的输入或状态作出不同的响应。
常见结构:
if
语句:当条件为真时执行代码块。
if-else
语句:当条件为真时执行一个代码块,当条件为假时执行另一个代码块。
if-elif-else
语句:处理多个互斥的条件。
switch
或case
语句(在某些语言中):根据表达式的值选择执行不同的代码块。例子:
Python
score = 85 if score >= 60: print("及格") else: print("不及格")
程序会根据
score
的值选择执行“及格”或“不及格”的代码。循环控制 (Loop Control / Iteration Control): 也称为迭代控制,它允许程序重复执行一段代码块,直到满足某个终止条件为止。这对于处理重复任务、遍历数据集合等场景非常有用。
常见结构:
for
循环:通常用于已知循环次数或遍历序列(如列表、字符串)的场景。
while
循环:当某个条件为真时重复执行代码块,直到条件为假。
do-while
循环(在某些语言中,Python没有直接的do-while,但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模拟):至少执行一次循环体,然后检查条件。例子:
Python
# for 循环 for i in range(5): # 重复执行5次 print(f"当前循环次数:{i}") # while 循环 count = 0 while count < 3: print(f"Count is: {count}") count += 1
这两个例子都展示了如何重复执行特定的代码块。
这三大支柱构成了几乎所有程序的基本逻辑流程,使得程序能够执行复杂的任务、对用户输入作出智能响应、处理大量数据等。
Python中 数字类型和字符串类型有什么区别
Python 中数字类型(Numbers)和字符串类型(Strings)是两种最基本且常用的数据类型,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区别,体现在存储方式、可变性、操作以及用途上。
1. 数据类型和存储方式
数字类型 (Numbers):
定义: 用于表示数值。Python 提供了多种数字类型,主要包括:
int
(整型): 表示整数,无大小限制(仅受限于可用内存)。
float
(浮点型): 表示带有小数部分的数字。
complex
(复数型): 表示复数。
存储: 内部以二进制形式存储数值,可以直接进行数学运算。
字符串类型 (Strings):
定义: 用于表示文本数据。字符串是由一系列字符(字母、数字、符号、空格等)组成的序列。
存储: 内部以 Unicode 编码存储字符序列。每个字符都有其对应的 Unicode 码点。
2. 可变性 (Mutability)
数字类型:
不可变 (Immutable): 数字类型是不可变的。这意味着一旦创建了一个数字对象,它的值就不能被修改。当你对一个数字进行操作(如加法)时,实际上是创建了一个新的数字对象来存储结果,而不是修改原有的数字对象。
示例: Python
a = 10 print(id(a)) # 打印a的内存地址 a = a + 5 # 实际上创建了一个新的整数对象15,并让a指向它 print(id(a)) # 内存地址会改变
字符串类型:
不可变 (Immutable): 字符串也是不可变的。与数字类似,对字符串的任何操作(如拼接、替换)都会生成一个新的字符串对象,而不是在原字符串上进行修改。
示例: Python
s = "Hello" print(id(s)) # 打印s的内存地址 s = s + " World" # 创建了一个新的字符串"Hello World",并让s指向它 print(id(s)) # 内存地址会改变
### 3. 支持的操作
数字类型:
数学运算: 支持所有标准的数学运算符,如加 (
+
)、减 (-
)、乘 (*
)、除 (/
)、取模 (%
)、幂 (**
)、整除 (//
) 等。比较运算: 支持比较运算符 (
==
,!=
,<
,>
,<=
,>=
)。位运算: 支持位运算符(针对整数)。
转换: 可以相互转换 (
int()
,float()
,complex()
)。
字符串类型:
连接 (Concatenation): 使用
+
运算符将两个或多个字符串连接起来。重复 (Repetition): 使用
*
运算符将字符串重复多次。索引 (Indexing): 可以通过索引访问字符串中的单个字符(从 0 开始)。
切片 (Slicing): 可以通过切片获取字符串的子字符串。
成员检测: 使用
in
和not in
运算符检查子字符串是否存在。内置方法: 字符串有大量内置方法用于各种文本操作,如大小写转换 (
lower()
,upper()
), 查找 (find()
,index()
), 替换 (replace()
), 分割 (split()
), 去除空白 (strip()
) 等。格式化: 支持多种格式化方式,如 f-string、
str.format()
方法、旧式%
运算符。不可直接进行数学运算: 不能直接对字符串进行数学运算,除非先将其转换为数字类型(如果字符串内容是有效的数字)。
4. 用途
数字类型:
计算: 进行算术计算、统计分析、科学计算等。
计数: 存储数量、索引、ID 等。
度量: 表示长度、重量、温度等物理量。
字符串类型:
文本表示: 存储和处理人可读的文本信息,如姓名、地址、消息、文档内容等。
用户输入/输出: 接收用户的文本输入,向用户显示文本信息。
文件操作: 读取和写入文本文件。
数据解析: 解析日志文件、CSV 文件、JSON 数据等文本格式。
总结表格
理解这两种类型的区别对于编写正确和高效的 Python 代码至关重要。例如,当你需要对数字进行计算时,应确保它们是数字类型;当你需要处理文本时,应使用字符串类型及其提供的方法。在必要时,可以通过类型转换函数(如
int()
,float()
,str()
)在它们之间进行转换。
Python中还有哪些类型。
除了之前提到的数字类型(
int
,float
,complex
)和字符串类型(str
),Python 还提供了许多其他内置的数据类型,用于存储和组织不同种类的数据。理解这些类型是掌握 Python 编程的关键。以下是 Python 中一些主要的数据类型:
1. 布尔类型 (Boolean Type)
bool
: 用于表示逻辑值,只有两个可能的值:True
和False
。它们在条件判断和逻辑运算中非常重要。示例:
is_valid = True
,has_permission = False
2. 序列类型 (Sequence Types)
序列是可迭代的、有序的元素集合。
list
(列表) :可变 (Mutable) : 创建后可以修改(添加、删除、修改元素)。
有序: 元素有固定的顺序,可以通过索引访问。
异构: 可以包含不同数据类型的元素。
用方括号
[]
表示。示例:
my_list = [1, "hello", 3.14, True]
tuple
(元组) :不可变 (Immutable) : 一旦创建,其元素就不能被修改。
有序: 元素有固定的顺序,可以通过索引访问。
异构: 可以包含不同数据类型的元素。
用圆括号
()
表示。示例:
my_tuple = (1, "hello", 3.14)
range
(范围) :表示一个不可变的数字序列,通常用于
for
循环中生成一系列数字。它不是一个实际的列表,而是一个生成器,按需生成数字,节省内存。
示例:
for i in range(5): print(i)
(生成 0, 1, 2, 3, 4)
3. 集合类型 (Set Types)
集合是无序的、不重复的元素集合。
set
(集合) :可变 (Mutable) : 可以添加和删除元素。
无序: 元素没有固定的顺序,不能通过索引访问。
元素唯一: 不允许重复元素。
用花括号
{}
表示(空集合需要用set()
创建,因为{}
是空字典)。示例:
my_set = {1, 2, 3, 2}
, 实际存储为{1, 2, 3}
frozenset
(不可变集合) :不可变 (Immutable) : 一旦创建,其元素就不能被修改。
与
set
类似,但不可变,因此可以作为字典的键或添加到其他集合中。示例:
my_frozenset = frozenset([1, 2, 3])
4. 映射类型 (Mapping Types)
dict
(字典) :可变 (Mutable) : 可以添加、删除、修改键值对。
无序 (Python 3.7+ 保持插入顺序,但从技术上讲仍是映射) : 存储键值对,通过键来访问值。
键唯一: 键必须是唯一的且不可变(如数字、字符串、元组)。值可以是任何类型。
用花括号
{}
表示,键值对之间用冒号:
分隔。示例:
my_dict = {"name": "Alice", "age": 30}
5. 其他重要类型
NoneType
:
None
: 表示“无”或“空”值的特殊类型。它通常用于表示一个变量没有值,或者函数没有返回任何有意义的结果。它是 Python 中的一个单例对象(只有一个
None
实例)。示例:
result = None
二进制类型 (Binary Types) :
bytes
: 不可变的字节序列,通常用于处理二进制数据(如图片、音频文件,或网络通信中的原始数据)。
bytearray
: 可变的字节序列,类似于bytes
但可以修改。
memoryview
: 提供对其他二进制数据(如bytes
,bytearray
)的内存视图,而无需复制数据。
可调用类型 (Callable Types) :
function
(函数) : 通过def
关键字定义的用户自定义函数。
method
(方法) : 绑定到类或对象的函数。
class
(类) : 用于创建对象的蓝图。
object
(对象) : 类的实例。
模块 (Modules) :
module
: Python 文件(.py
扩展名)可以被导入为模块,提供了组织代码的方式。
文件对象 (File Objects) :
当使用
open()
函数打开文件时返回的对象,用于读写文件。
自定义类型 (Custom Types) :
你可以通过定义
class
来创建自己的自定义数据类型,这些类型可以封装数据(属性)和行为(方法)。
Python 的类型系统非常灵活和强大,允许你处理各种复杂的数据结构和编程任务。你可以使用内置的
type()
函数来检查任何变量或值的类型。
有些问题需要思考如何进行增删改查,所以问题看着比较多
字符串:
如何表示一个字符串
在 Python 中,表示(或者说创建)一个字符串非常简单。你只需要将文本用**单引号 ( **
'
**)、双引号 ( **"
**)、三单引号 ( **'''
**) 或三双引号 ( **"""
) 包裹起来就行。使用单引号或双引号
这是最常见和推荐的方式,适用于单行字符串。选择单引号或双引号主要是个人偏好或为了避免与字符串内部的引号冲突。
Python
# 使用单引号 my_string_single = 'Hello, Python!' print(my_string_single) # 使用双引号 my_string_double = "Welcome to Python programming." print(my_string_double)
何时选择单引号或双引号?
避免转义: 如果你的字符串内部包含单引号,用双引号包裹它就不用转义。反之亦然。Python
message_single_quote = "It's a beautiful day!" # 字符串内部有单引号,外部用双引号 message_double_quote = 'He said, "Hello!"' # 字符串内部有双引号,外部用单引号
一致性: 多数 Python 开发者会选择其中一种作为主要风格,并在整个代码库中保持一致,这有助于提高可读性。
使用三引号(多行字符串)
当你需要表示包含多行文本的字符串时,可以使用三单引号 ('''
) 或三双引号 ("""
)。它们会保留字符串中所有的换行符和空格。
Python
# 使用三单引号
multi_line_string_single = '''This is a string
that spans multiple lines.
It preserves newlines and formatting.'''
print(multi_line_string_single)
# 使用三双引号
multi_line_string_double = """Another example
of a multi-line string.
Very useful for docstrings."""
print(multi_line_string_double)
主要用途:
多行文本: 当你需要显示大段文本,比如段落、地址或诗歌时。
文档字符串 (Docstrings): 这是 Python 中非常重要的用途。函数、类或模块的文档通常用三引号字符串来编写,它们可以通过
help()
函数或查看__doc__
属性来访问。
字符串中的特殊字符(转义序列)
如果你需要在字符串中包含一些特殊字符,比如换行符、制表符或引号本身(当外部引号与内部引号相同时),你可以使用**反斜杠 ( **\
) 来进行转义。
Python
# 字符串内部包含与外部相同的引号
escaped_quote = 'I\'m a happy programmer.'
print(escaped_quote)
# 包含换行符和制表符
formatted_text = "Name:\tAlice\nAge:\t30"
print(formatted_text)
原始字符串 (Raw Strings)
如果你希望字符串中的反斜杠字符被字面解释,而不是作为转义字符,可以在字符串前加上 r
或 R
前缀,创建原始字符串。这在处理文件路径或正则表达式时非常有用。
Python
# 普通字符串中的 \n 会被解释为换行符
normal_path = "C:\Users\name\new_folder"
print(normal_path)
# 输出可能看起来像:
# C:\Users
# ame\new_folder
# 原始字符串中的 \n 不会被解释,就是字面意思
raw_path = r"C:\Users\name\new_folder"
print(raw_path)
# 输出:C:\Users\name\new_folder
总结
单行字符串: 通常用单引号
'...'
或双引号"..."
。多行字符串: 使用三单引号
'''...'''
或三双引号"""..."""
。特殊字符: 使用反斜杠
\
进行转义。原始字符串: 使用
r"..."
或r'...'
来防止反斜杠被解释为转义字符。使用双引号和单引号有什么区别
功能上无异: 单引号和双引号在 Python 中创建的字符串对象是等价的。
选择依据: 主要取决于字符串内容,选择与内部字符不冲突的引号,以减少转义字符的使用,提高代码可读性。
最佳实践: 在项目中保持一致性,遵循 PEP 8 或团队内部约定。如果字符串中没有引号,大多数 Pythonista 倾向于使用单引号。
如何拼接两个字符串
在 Python 中,拼接(连接)两个或多个字符串有几种常用的方法。
1. 使用
+
运算符这是最直观和常用的方法。你可以像加法一样使用
+
运算符来连接字符串。Python
str1 = "Hello" str2 = "World" # 拼接两个字符串 result1 = str1 + str2 print(result1) # 输出: HelloWorld # 拼接多个字符串和空格 result2 = str1 + " " + str2 + "!" print(result2) # 输出: Hello World! # 也可以直接拼接字符串字面量 greeting = "Good" + "Morning" print(greeting) # 输出: GoodMorning
特点:
简洁明了:对于少量字符串拼接非常方便。
效率:当拼接大量字符串时,
+
运算符的效率可能较低,因为它每次拼接都会创建新的字符串对象。2. 使用
join()
方法
str.join()
方法是字符串的内置方法,它使用一个字符串(作为分隔符)将可迭代对象(如列表、元组)中的所有字符串元素连接起来。这在拼接大量字符串时效率更高,因为它只需要创建一次最终的字符串对象。语法:
separator_string.join(iterable_of_strings)
Python
words = ["Hello", "Python", "World"] # 使用空格作为分隔符 result1 = " ".join(words) print(result1) # 输出: Hello Python World # 使用空字符串作为分隔符(直接连接) result2 = "".join(words) print(result2) # 输出: HelloPythonWorld # 使用逗号和空格作为分隔符 result3 = ", ".join(["apple", "banana", "cherry"]) print(result3) # 输出: apple, banana, cherry # 也可以拼接元组中的字符串 parts = ("Python", "is", "awesome") result4 = "_".join(parts) print(result4) # 输出: Python_is_awesome
特点:
高效:对于大量字符串的拼接,
join()
方法通常比+
运算符更高效。灵活:可以指定任意分隔符。
要求:
join()
方法的可迭代对象中的所有元素都必须是字符串。如果包含非字符串类型,会引发TypeError
。3. 使用 F-string (Formatted String Literals)
F-string 是 Python 3.6 引入的一种字符串格式化方式,非常简洁和强大,也常用于字符串拼接。你可以在字符串前加上
f
或F
,然后在花括号{}
中放入变量或表达式。Python
name = "Alice" age = 30 # 使用 f-string 拼接 greeting1 = f"My name is {name} and I am {age} years old." print(greeting1) # 输出: My name is Alice and I am 30 years old. city = "Toronto" country = "Canada" location = f"Current location: {city}, {country}." print(location) # 输出: Current location: Toronto, Canada. # f-string 也可以包含表达式 num1 = 10 num2 = 20 calculation = f"The sum of {num1} and {num2} is {num1 + num2}." print(calculation) # 输出: The sum of 10 and 20 is 30.
特点:
可读性强:代码清晰易懂,可以直接看到变量值如何插入到字符串中。
方便:可以直接嵌入变量和表达式,无需额外的类型转换(f-string 会自动将非字符串类型转换为字符串)。
现代:Python 3.6+ 的推荐方式。
4. 使用
str.format()
方法
str.format()
方法是另一种字符串格式化方式,也可以用于拼接。它比 F-string 稍早引入,同样功能强大。Python
name = "Bob" age = 25 # 使用 format() 方法拼接 (按位置) greeting1 = "My name is {} and I am {} years old.".format(name, age) print(greeting1) # 输出: My name is Bob and I am 25 years old. # 使用 format() 方法拼接 (按关键字) greeting2 = "My name is {n} and I am {a} years old.".format(n=name, a=age) print(greeting2) # 输出: My name is Bob and I am 25 years old.
特点:
灵活:可以通过位置或关键字参数进行格式化。
兼容性:在 Python 2.7+ 和 Python 3.x 中都可用。
推荐程度:在新代码中,通常更推荐使用 F-string,因为它更简洁。
选择哪种方法?
少量字符串简单拼接:使用
+
运算符,因为它最直观。拼接大量字符串(尤其是来自列表或元组) :使用
"".join(list_of_strings)
,效率最高。需要将变量值或表达式嵌入到字符串中:
Python 3.6+ :强烈推荐使用 F-string,因为它简洁、可读性强。
旧版本 Python 或特定场景:使用
str.format()
方法。
选择最适合你具体场景的方法,通常情况下 F-string 和
join()
方法是处理字符串拼接的效率和可读性最高的选择。
什么是字符串占位符
在编程中,字符串占位符(String Placeholder)是一种特殊的标记,它们被嵌入到字符串中,用来指示将来某个位置将插入数据。当程序运行时,这些占位符会被实际的数据值替换掉,从而生成最终的完整字符串。
你可以把字符串占位符想象成一个模板中的空白区域,你预先设计好这个区域将放置什么类型的信息(比如一个名字、一个数字、一个日期等),等到真正需要生成内容时,再把具体的数据填入这些空白区域。
Python中有几种方式实现字符串占位符
Python 提供了多种方式来实现字符串占位符(也称为字符串格式化或字符串插值)。随着 Python 语言的发展,引入了更现代、更易读的方法。
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按照推荐程度从高到低排列:
1. F-string (Formatted String Literals) - 推荐(Python 3.6+)
特点:
最推荐的现代方式,简洁、高效、可读性极强。
在字符串前加上
f
或F
,然后在花括号{}
中直接嵌入变量名或任意有效的 Python 表达式。表达式会在运行时求值并自动转换为字符串。
支持格式化迷你语言,可以精确控制输出格式(如精度、对齐、填充等)。
示例:
Python
name = "Alice" age = 30 pi = 3.14159 # 基本用法 message = f"Hello, {name}! You are {age} years old." print(message) # Output: Hello, Alice! You are 30 years old. # 嵌入表达式 total_price = 15.75 * 2 summary = f"The total price is ${total_price:.2f}." # :.2f 格式化为两位小数 print(summary) # Output: The total price is $31.50. # 左对齐和填充 item = "Laptop" price = 1200 formatted_item = f"Item: {item:<10} | Price: ${price:.2f}" # <10 表示左对齐,宽度为10 print(formatted_item) # Output: Item: Laptop | Price: $1200.00
2.
str.format()
方法 - 仍然常用,但在新代码中通常被 F-string 取代特点:
使用花括号
{}
作为占位符。通过调用字符串的
.format()
方法传入要替换的值。可以通过位置、名称(关键字参数)或索引指定参数,非常灵活。
同样支持强大的格式化迷你语言。
示例:
Python
name = "Bob" age = 25 gpa = 3.876 # 按位置替换 message1 = "Hello, {}! You are {} years old.".format(name, age) print(message1) # Output: Hello, Bob! You are 25 years old. # 按索引替换 message2 = "You are {1} years old, and your name is {0}.".format(name, age) print(message2) # Output: You are 25 years old, and your name is Bob. # 按关键字参数替换 (推荐,可读性好) message3 = "My name is {person_name} and I have a GPA of {score:.2f}.".format(person_name=name, score=gpa) print(message3) # Output: My name is Bob and I have a GPA of 3.88.
3. 百分号
%
运算符 (printf-style String Formatting) - 旧式,不推荐用于新代码特点:
借鉴自 C 语言的
printf
函数。使用
%
符号后面跟着一个类型指示符(如%s
for string,%d
for integer,%f
for float)作为占位符。在字符串后面再次使用
%
符号,然后提供一个元组或字典来填充占位符。不推荐用于新代码,因为它容易出错(类型不匹配时会报错)、可读性较差,且功能不如
format()
或 F-string 强大。
示例:
Python
name = "Charlie" age = 40 # 使用元组提供值 message = "Hello, %s! You are %d years old." % (name, age) print(message) # Output: Hello, Charlie! You are 40 years old. # 控制浮点数精度 value = 123.45678 formatted_value = "Value: %.2f" % value # .2f 表示两位小数 print(formatted_value) # Output: Value: 123.46 # 使用字典提供值 (更具可读性) data = {'name': 'David', 'city': 'Toronto'} location_info = "Name: %(name)s, City: %(city)s" % data print(location_info) # Output: Name: David, City: Toronto
4.
string.Template
模块 - 主要用于用户提供的字符串模板特点:
属于
string
模块,需要导入。使用
$placeholder
或${placeholder}
形式的占位符。适用于处理来自不受信任的源(如用户输入)的字符串模板,因为它比其他方法更安全,不会执行任意表达式。
功能相对较弱,不适合复杂的格式化。
示例:
Python
from string import Template template_string = Template("Hello, $name! You are ${age} years old.") data = {'name': 'Eve', 'age': 28} # 使用 substitute() 方法 message = template_string.substitute(data) print(message) # Output: Hello, Eve! You are 28 years old. # 也可以使用 safe_substitute(),如果数据缺少某个键不会报错,而是保留占位符 template_string2 = Template("Greeting: $name. Location: $city") data2 = {'name': 'Frank'} message2 = template_string2.safe_substitute(data2) print(message2) # Output: Greeting: Frank. Location: $city
总结和推荐:
F-string (
f"..."
):首选。在 Python 3.6+ 中,它提供了最佳的性能、可读性和功能。
str.format()
("...".format(...)
):次要推荐。功能强大,但在 F-string 可用的情况下,通常会选择 F-string。百分号
%
运算符 ("..." % (...)
):不推荐用于新代码。主要用于维护遗留代码。
string.Template
:用于处理由非信任源提供的简单字符串模板,安全性是主要考量时。
在日常 Python 编程中,你将主要使用 F-string 和
str.join()
(用于连接列表中的字符串)来处理字符串的组合和格式化。
计算:
python中的数字类型支持哪些常用的基础计算方式
Python 中的数字类型(
int
、float
、complex
)支持各种常用的基础计算方式。这些计算通常通过算术运算符、内置函数以及数学模块来实现。1. 算术运算符 (Arithmetic Operators)
这些是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数字计算方式:
**加法 ( **
+
) :**减法 ( **
-
) :**乘法 ( **
*
) :**除法 ( **
/
) :注意: 在 Python 3 中,无论操作数是整数还是浮点数,总是返回一个浮点数
。**整除 ( **
//
) : 也称为“地板除”,它执行除法并返回结果的整数部分,向下取整
(即结果不大于真实商的最大整数)。**取模 ( **
%
) : 返回除法的余数。**幂运算 (** **
**
** ) : 计算一个数的另一个数的幂次。**一元运算符 ( **
+
, -
) :
+x
:表示正数 x (通常省略)。
-x
:表示负数 x。
2. 增强赋值运算符 (Assignment Operators)
这些运算符结合了算术运算和赋值操作,是上述算术运算符的简写形式:
+=
(加并赋值)
-=
(减并赋值)
*=
(乘并赋值)
/=
(除并赋值)
//=
(整除并赋值)
%=
(取模并赋值)
**=
(幂并赋值)
Python
x = 10 x += 5 # 等同于 x = x + 5; x 现在是 15 print(x) y = 20 y /= 4 # 等同于 y = y / 4; y 现在是 5.0 print(y)
3. 内置函数 (Built-in Functions)
Python 提供了一些内置函数用于常见的数字计算:
abs(x)
:返回 x 的绝对值。
round(number, ndigits=None)
:对浮点数进行四舍五入。ndigits
指定保留的小数位数(默认为整数)。注意: Python 3 的round()
对于x.5
的情况,会倾向于“偶数”方向四舍五入(即“银行家舍入”)。
max(arg1, arg2, ...)
/ max(iterable)
:返回给定参数或可迭代对象中的最大值。
min(arg1, arg2, ...)
/ min(iterable)
:返回给定参数或可迭代对象中的最小值。
sum(iterable, start=0)
:返回可迭代对象中所有元素的总和。
pow(base, exp, mod=None)
:与**
运算符功能类似,计算base
的exp
次幂。可选的mod
参数用于取模运算,可以提高效率。
4.
math
模块 (用于更高级的数学函数)对于更复杂的数学运算,Python 提供了内置的
math
模块。你需要先导入它。Python
import math # 平方根 print(math.sqrt(25)) # 5.0 # 向上取整 print(math.ceil(3.14)) # 4 # 向下取整 print(math.floor(3.99)) # 3 # 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 print(math.log10(100)) # 2.0 print(math.log(math.e)) # 1.0 # 三角函数 print(math.sin(math.pi / 2)) # 1.0 (约等于) # 常量 print(math.pi) print(math.e)
这些是 Python 中数字类型支持的常用基础计算方式。通过这些运算符和函数,你可以执行绝大多数常见的数学操作。
判断一个数字能否被2整除,需要使用哪种计算方式
要判断一个数字能否被2整除,你需要使用**取模(求余数)**计算方式。
在 Python 中,这通过取模运算符
%
来实现。原理: 如果一个数字能被2整除,那么它除以2的余数就一定是0。
实现方式:
Python
number = 10 if number % 2 == 0: print(f"{number} 是偶数,可以被2整除。") else: print(f"{number} 是奇数,不能被2整除。") number = 7 if number % 2 == 0: print(f"{number} 是偶数,可以被2整除。") else: print(f"{number} 是奇数,不能被2整除。")
解释:
number % 2
:计算number
除以2
的余数。
== 0
:检查这个余数是否等于0
。
如果结果为
True
,则表示该数字是偶数,可以被2整除;如果结果为False
,则表示该数字是奇数,不能被2整除。 要判断一个数字能否被2整除,你需要使用取模运算 (Modulo Operator) ,在 Python 中表示为%
。原理
取模运算 (
%
) 返回除法的余数。如果一个数字
n
能被另一个数字d
整除,那么n
除以d
的余数就是0
。所以,如果
n % 2
的结果是0
,就说明n
能被 2 整除。
示例
Python
# 判断一个数字能否被2整除 number1 = 10 number2 = 7 number3 = 0 number4 = -4 # 使用取模运算判断 if number1 % 2 == 0: print(f"{number1} 可以被 2 整除。") else: print(f"{number1} 不可以被 2 整除。") if number2 % 2 == 0: print(f"{number2} 可以被 2 整除。") else: print(f"{number2} 不可以被 2 整除。") if number3 % 2 == 0: print(f"{number3} 可以被 2 整除。") else: print(f"{number3} 不可以被 2 整除。") if number4 % 2 == 0: print(f"{number4} 可以被 2 整除。") else: print(f"{number4} 不可以被 2 整除。") # 也可以直接看余数是否为0 remainder_of_10 = 10 % 2 print(f"10 除以 2 的余数是: {remainder_of_10}") # 输出: 0 remainder_of_7 = 7 % 2 print(f"7 除以 2 的余数是: {remainder_of_7}") # 输出: 1
输出:
10 可以被 2 整除。 7 不可以被 2 整除。 0 可以被 2 整除。 -4 可以被 2 整除。 10 除以 2 的余数是: 0 7 除以 2 的余数是: 1
所以,最核心的计算方式就是使用取模运算符
%
。如何让数字类型的变量值自增1,比如a=2,如何让a的值变为3(要求你写的语句,在初始a=5的时候,能够让a=6)
要让数字类型的变量值自增1,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增强赋值运算符
+=
,或者直接使用赋值运算符 =
结合加法。这两种方法都能确保无论a
的初始值是多少,都能正确地将其增加1。1. 使用
+=
运算符(推荐)这是最简洁、最 Pythonic 的方式,用于将变量的值增加一个特定的量(在这里是 1)。
Python
# 初始情况 1: a = 2 a = 2 a += 1 # 等同于 a = a + 1 print(a) # 输出: 3 # 初始情况 2: a = 5 a = 5 a += 1 # 等同于 a = a + 1 print(a) # 输出: 6
2. 使用
=
运算符结合加法这是更基本的算术赋值方式,它显式地将变量自身加 1 的结果重新赋值给变量。
Python
# 初始情况 1: a = 2 a = 2 a = a + 1 print(a) # 输出: 3 # 初始情况 2: a = 5 a = 5 a = a + 1 print(a) # 输出: 6
总结
两种方法都能实现将变量自增1,但
a += 1
更加简洁和常用。在几乎所有情况下,你会看到 Python 开发者使用+=
来增加变量的值。
对列表的一系列问题:
Python中的列表是什么,跟单独的一个变量有什么区别。
在 Python 中,列表 (List) 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常用的复合数据类型,它与单独的一个变量有着本质的区别。
什么是 Python 中的列表 (List)?
列表是一种有序 (ordered) 、可变 (mutable) 的元素集合 (collection) 。
有序 (Ordered) : 列表中的元素有固定的顺序,它们在列表中是按照添加的顺序排列的。你可以通过索引(从0开始)来访问列表中的任何元素。
可变 (Mutable) : 列表创建后,你可以修改、添加、删除或重新排列其中的元素。
元素集合 (Collection) : 一个列表可以包含任意数量的元素,并且这些元素可以是不同数据类型的(例如,整数、字符串、浮点数、甚至是其他列表或对象)。
表示方式: 列表使用方括号
[]
来定义,元素之间用逗号,
分隔。
示例:
Python
my_empty_list = [] # 空列表 my_numbers = [1, 2, 3, 4, 5] # 包含整数的列表 my_fruits = ["apple", "banana", "cherry"] # 包含字符串的列表 my_mixed_list = [10, "hello", 3.14, True, [1, 2]] # 包含不同类型元素的列表,甚至嵌套列表 # 访问元素 print(my_fruits[0]) # 输出: "apple" (第一个元素) print(my_fruits[2]) # 输出: "cherry" (第三个元素) # 修改元素 my_numbers[0] = 100 print(my_numbers) # 输出: [100, 2, 3, 4, 5] # 添加元素 my_fruits.append("date") print(my_fruits) # 输出: ['apple', 'banana', 'cherry', 'date'] # 删除元素 del my_fruits[1] print(my_fruits) # 输出: ['apple', 'cherry', 'date']
列表与单独一个变量的区别
这是理解列表核心概念的关键:
存储数量/内容:
单独的变量: 每次只能存储一个值。当你给一个变量赋新值时,旧的值就会被覆盖。Python
name = "Alice" # name 存储 "Alice" name = "Bob" # "Alice" 被覆盖,name 现在存储 "Bob"
列表: 可以存储多个值(元素),这些值以集合的形式存在,并且每个值都可以独立访问和操作。Python
names = ["Alice", "Bob", "Charlie"] # names 存储三个独立的字符串 # 即使修改其中一个,其他元素不受影响 names[0] = "David" print(names) # 输出: ['David', 'Bob', 'Charlie']
数据的组织方式:
单独的变量: 组织单一的数据点。它是一个独立的、离散的存储单元。
列表: 组织一系列相关或不相关的数据点。它是一个数据结构,将多个数据项封装在一个单元中,方便统一管理和操作。
操作和功能:
单独的变量: 主要进行针对其存储值的直接操作(如数字的加减,字符串的拼接等)。
列表: 提供了一整套丰富的方法和功能来操作整个集合或集合中的单个元素,例如:
添加元素 (
.append()
,.insert()
,.extend()
)删除元素 (
.remove()
,.pop()
,del
)查找元素 (
.index()
,in
运算符)排序 (
.sort()
,sorted()
)反转 (
.reverse()
)切片 (获取子列表)
遍历 (使用
for
循环迭代每个元素)
用途:
单独的变量: 用于存储单个数据项,如计数器、某个计算结果、一个用户的姓名等。
列表: 用于存储同类型或异类型的数据序列,例如:
学生分数列表
购物车中的商品列表
日志文件中读取的行
一系列待处理的任务
矩阵或表格行
简而言之:
一个单独的变量就像一个单独的盒子,你一次只能放一样东西。 一个列表就像一个多格的收纳箱,你可以放很多东西,而且每个东西都有自己的位置,并且你可以随时增减或更换里面的东西。
理解列表以及其他复合数据类型(如元组、字典、集合)是 Python 编程中处理复杂数据和构建实际应用的基础。
如何定义一个列表。
在 Python 中定义(创建)一个列表非常简单,主要通过使用方括号
[]
来完成。你可以在方括号内放置任意数量的元素,元素之间用逗号,
分隔。1. 定义一个空列表
如果你想创建一个不包含任何元素的列表,可以这样做:
Python
my_empty_list = [] print(my_empty_list) # 输出: [] print(type(my_empty_list)) # 输出: <class 'list'>
2. 定义包含元素的列表
在方括号内直接列出你想要包含的元素。列表中的元素可以是任何数据类型,甚至可以是不同数据类型的混合。
示例 1: 包含整数的列表
Python
numbers = [1, 2, 3, 4, 5] print(numbers) # 输出: [1, 2, 3, 4, 5]
示例 2: 包含字符串的列表
Python
fruits = ["apple", "banana", "cherry", "date"] print(fruits) # 输出: ['apple', 'banana', 'cherry', 'date']
示例 3: 包含不同数据类型的列表(混合类型)
Python
mixed_data = ["Alice", 25, 1.75, True] print(mixed_data) # 输出: ['Alice', 25, 1.75, True]
示例 4: 包含列表的列表(嵌套列表)
列表的元素也可以是其他列表,形成嵌套结构,这常用于表示矩阵或多维数据。
Python
matrix = [ [1, 2, 3], [4, 5, 6], [7, 8, 9] ] print(matrix) # 输出: [[1, 2, 3], [4, 5, 6], [7, 8, 9]] print(matrix[0][1]) # 访问第一个子列表的第二个元素,输出: 2
3. 使用
list()
构造函数你也可以使用内置的
list()
构造函数来创建列表。这个函数可以接受一个可迭代对象(如元组、字符串、范围对象等)作为参数,并将其转换为列表。Python
# 从元组创建列表 my_tuple = (10, 20, 30) list_from_tuple = list(my_tuple) print(list_from_tuple) # 输出: [10, 20, 30] # 从字符串创建列表 (会将每个字符作为列表的一个元素) my_string = "Python" list_from_string = list(my_string) print(list_from_string) # 输出: ['P', 'y', 't', 'h', 'o', 'n'] # 从 range 对象创建列表 list_from_range = list(range(5)) # range(5) 生成 0 到 4 的序列 print(list_from_range) # 输出: [0, 1, 2, 3, 4]
总结
最常用和推荐的列表定义方式是直接使用方括号
[]
。这种方式既直观又简洁。list()
构造函数则在需要将其他可迭代对象转换为列表时非常有用。在Python中,列表中的内容一般会被称为什么
在 Python 中,列表中包含的各个数据项通常被称为元素 (Elements) 。
如何获取列表的长度
在 Python 中,获取列表的长度(即列表中元素的数量)非常简单,你只需要使用内置的
len()
函数。使用
len()
函数
len()
函数是 Python 的一个内置函数,它可以用于获取多种数据结构(如列表、字符串、元组、字典、集合等)的长度或元素的数量。语法:
Python
len(list_name)
示例:
Python
# 定义一个列表 my_list = [10, 20, 30, 40, 50] # 获取列表的长度 list_length = len(my_list) print(f"The list is: {my_list}") print(f"The length of the list is: {list_length}") # 另一个例子 fruits = ["apple", "banana", "cherry"] print(f"The fruits list is: {fruits}") print(f"The number of fruits is: {len(fruits)}") # 空列表的长度是 0 empty_list = [] print(f"The empty list is: {empty_list}") print(f"The length of the empty list is: {len(empty_list)}")
输出:
The list is: [10, 20, 30, 40, 50] The length of the list is: 5 The fruits list is: ['apple', 'banana', 'cherry'] The number of fruits is: 3 The empty list is: [] The length of the empty list is: 0
无论列表包含多少元素,
len()
函数都会返回一个整数,表示列表中元素的总数。 在 Python 中,获取列表的长度(即列表中元素的数量)最常用、最简单也是最推荐的方式是使用内置的len()
函数。使用
len()
函数
len()
函数是一个通用的内置函数,可以用于获取多种序列类型(如字符串、元组、列表、字典、集合等)的长度或项目数。语法:
Python
len(list_name)
示例:
Python
# 定义一个列表 my_list = ["apple", "banana", "cherry", "date", "elderberry"] # 获取列表的长度 list_length = len(my_list) print(f"列表的长度是: {list_length}") # 输出: 列表的长度是: 5 # 另一个例子,空列表 empty_list = [] print(f"空列表的长度是: {len(empty_list)}") # 输出: 空列表的长度是: 0 # 包含不同数据类型的列表 mixed_list = [1, "hello", True, 3.14] print(f"混合类型列表的长度是: {len(mixed_list)}") # 输出: 混合类型列表的长度是: 4
特点:
简单高效:
len()
函数的实现非常高效,通常是 O(1) 时间复杂度,这意味着无论列表有多大,获取其长度所需的时间都是恒定的(因为 Python 内部通常会存储列表的长度信息)。通用性: 除了列表,它还可以用于获取字符串的字符数、元组的元素数、字典的键值对数、集合的元素数等。
因此,当你需要获取列表的长度时,毫无疑问应该使用
len()
函数。什么是列表的下标,下标从几开始。
在 Python 中,列表的下标 (Index) 是用来标识和访问列表中单个元素位置的数字。
你可以把列表想象成一排房子,每个房子里住着一个元素。下标就是这些房子的门牌号,通过门牌号你可以准确地找到并操作特定的房子(元素)。
下标从几开始?
Python 中列表的下标是从
0
开始的。这意味着:列表的第一个元素的下标是
0
。列表的第二个元素的下标是
1
。依此类推,列表的第 N 个元素的下标是
N-1
。
示例
让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理解:
Python
my_list = ["apple", "banana", "cherry", "date"] # 下标: 0 1 2 3
my_list[0]
会获取 "apple"
my_list[1]
会获取 "banana"
my_list[2]
会获取 "cherry"
my_list[3]
会获取 "date"
负数下标
除了从 0 开始的正数下标,Python 还支持负数下标。负数下标是从列表的末尾开始计数。
−1
表示列表的最后一个元素。
−2
表示列表的倒数第二个元素。依此类推。
Python
my_list = ["apple", "banana", "cherry", "date"] # 正数下标: 0 1 2 3 # 负数下标: -4 -3 -2 -1 print(my_list[-1]) # 输出: "date" (最后一个元素) print(my_list[-2]) # 输出: "cherry" (倒数第二个元素)
为什么下标从 0 开始?
许多编程语言(包括 C, C++, Java, JavaScript, Python 等)都采用零基索引(zero-based indexing)。这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
历史原因 (C语言的影响) :C 语言是很多现代编程语言的基石,它采用零基索引。在 C 语言中,数组名实际上是指向数组第一个元素的内存地址。通过下标访问元素,本质上是计算从这个起始地址偏移了多少个元素大小的距离。例如,
array[i]
意味着从数组的起始地址偏移i
个位置。如果第一个元素的偏移是 1,那数学上计算起来会更复杂。从0
开始偏移,正好对应第一个元素没有偏移。数学和算法的便利性:在许多算法和数学概念中(如偏移量、模运算),从 0 开始计数能使逻辑更简洁和一致。
内存寻址:在底层,计算机内存地址通常是从 0 开始的。零基索引与内存的物理布局和寻址方式更吻合。
理解下标的概念对于有效地操作和访问列表(以及其他序列类型如字符串、元组)中的数据至关重要。
如何在列表中添加一个元素
在 Python 中,有几种方法可以向列表中添加一个元素,每种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场景。
1.
append()
方法 (在列表末尾添加单个元素)这是最常用、最简单的方法,用于在列表的末尾添加一个新元素。
Python
my_list = ["apple", "banana", "cherry"] print(f"原始列表: {my_list}") my_list.append("date") # 添加一个字符串 print(f"添加 'date' 后: {my_list}") my_list.append(123) # 列表可以包含不同类型元素 print(f"添加 123 后: {my_list}")
输出:
原始列表: ['apple', 'banana', 'cherry'] 添加 'date' 后: ['apple', 'banana', 'cherry', 'date'] 添加 123 后: ['apple', 'banana', 'cherry', 'date', 123]
2.
insert()
方法 (在指定位置添加单个元素)如果你想在列表的**特定位置(通过下标指定)**插入一个元素,可以使用
insert()
方法。语法:
list.insert(index, element)
index
: 你想要插入元素的位置的下标。
element
: 要插入的元素。
Python
my_list = ["apple", "banana", "cherry"] print(f"原始列表: {my_list}") my_list.insert(1, "orange") # 在下标 1 的位置插入 'orange' print(f"在下标 1 插入 'orange' 后: {my_list}") my_list.insert(0, "grape") # 在列表开头插入 'grape' print(f"在开头插入 'grape' 后: {my_list}") my_list.insert(len(my_list), "kiwi") # 在列表末尾插入 'kiwi' (等同于 append()) print(f"在末尾插入 'kiwi' 后: {my_list}")
输出:
原始列表: ['apple', 'banana', 'cherry'] 在下标 1 插入 'orange' 后: ['apple', 'orange', 'banana', 'cherry'] 在开头插入 'grape' 后: ['grape', 'apple', 'orange', 'banana', 'cherry'] 在末尾插入 'kiwi' 后: ['grape', 'apple', 'orange', 'banana', 'cherry', 'kiwi']
3.
extend()
方法 (添加多个元素,将另一个可迭代对象的所有元素添加到列表末尾)如果你想将另一个列表(或元组、字符串、集合等可迭代对象)中的所有元素逐个添加到当前列表的末尾,可以使用
extend()
方法。Python
my_list = [1, 2, 3] print(f"原始列表: {my_list}") new_elements = [4, 5, 6] my_list.extend(new_elements) # 添加另一个列表的所有元素 print(f"添加另一个列表后: {my_list}") my_list.extend("abc") # 添加字符串的每个字符作为元素 print(f"添加字符串 'abc' 后: {my_list}") my_list.extend((7, 8)) # 添加元组的元素 print(f"添加元组后: {my_list}")
输出:
原始列表: [1, 2, 3] 添加另一个列表后: [1, 2, 3, 4, 5, 6] 添加字符串 'abc' 后: [1, 2, 3, 4, 5, 6, 'a', 'b', 'c'] 添加元组后: [1, 2, 3, 4, 5, 6, 'a', 'b', 'c', 7, 8]
4. 使用
+
运算符 (创建新列表,包含原始列表和新元素)虽然
+
运算符用于字符串拼接,它也可以用于列表的连接。然而,请注意,这会创建一个新的列表,而不是在原地修改原始列表。Python
list1 = [1, 2] list2 = [3, 4] # 将两个列表连接起来,创建一个新列表 combined_list = list1 + list2 print(f"连接两个列表: {combined_list}") # 输出: [1, 2, 3, 4] print(f"原始 list1 保持不变: {list1}") # 输出: [1, 2] # 也可以连接单个元素,但必须把它也放在一个列表中 list3 = [10, 20] new_list_with_element = list3 + [30] print(f"连接单个元素: {new_list_with_element}") # 输出: [10, 20, 30]
总结:
append()
: 最常用,在列表末尾添加单个元素。
insert()
: 在列表的特定位置添加单个元素。
extend()
: 在列表末尾添加多个元素(来自另一个可迭代对象)。
+
运算符: 连接两个列表(或将单个元素包装成列表后连接),生成一个新的列表。
如何在列表的任意位置插入元素
要在 Python 列表的任意位置插入元素,你需要使用
insert()
方法。insert()
方法
insert()
方法允许你在指定索引位置插入一个新元素,而不会覆盖该位置原有的元素。原有元素以及其后的所有元素都会向后移动一个位置。语法:
Python
list.insert(index, element)
index
: 你想要插入元素的位置的索引(下标)。这个索引之前的元素保持不变,而在这个索引以及其后的所有元素都会向后移动。
element
: 要插入到列表中的值。
示例
Python
my_list = ["apple", "banana", "cherry", "date"] print(f"原始列表: {my_list}") # 1. 在指定下标插入 # 在下标为 1 的位置插入 'orange' my_list.insert(1, "orange") print(f"在下标 1 插入 'orange' 后: {my_list}") # 此时 'banana' (原来的下标 1) 移到了下标 2 # 2. 在列表开头插入 (下标为 0) my_list.insert(0, "grape") print(f"在开头插入 'grape' 后: {my_list}") # 3. 在列表末尾插入 (下标为 len(list)) # 获取列表当前长度,并将其作为索引 # 这与使用 append() 方法的效果相同 my_list.insert(len(my_list), "kiwi") print(f"在末尾插入 'kiwi' 后: {my_list}") # 4. 插入超出当前范围的索引 # 如果指定的索引大于列表长度,元素会被添加到列表末尾 my_list.insert(100, "mango") # 100 远大于当前列表长度 print(f"在超出范围的下标 100 插入 'mango' 后: {my_list}") my_list.insert(-len(my_list) - 1, "pear") # 在列表最前端插入 (比-len()更小的负数索引) print(f"在最前端插入 'pear' 后: {my_list}") my_list.insert(-2, "lemon") # 在倒数第二个元素前插入 print(f"在倒数第二个元素前插入 'lemon' 后: {my_list}")
输出:
原始列表: ['apple', 'banana', 'cherry', 'date'] 在下标 1 插入 'orange' 后: ['apple', 'orange', 'banana', 'cherry', 'date'] 在开头插入 'grape' 后: ['grape', 'apple', 'orange', 'banana', 'cherry', 'date'] 在末尾插入 'kiwi' 后: ['grape', 'apple', 'orange', 'banana', 'cherry', 'date', 'kiwi'] 在超出范围的下标 100 插入 'mango' 后: ['grape', 'apple', 'orange', 'banana', 'cherry', 'date', 'kiwi', 'mango'] 在最前端插入 'pear' 后: ['pear', 'grape', 'apple', 'orange', 'banana', 'cherry', 'date', 'kiwi', 'mango'] 在倒数第二个元素前插入 'lemon' 后: ['pear', 'grape', 'apple', 'orange', 'banana', 'cherry', 'date', 'kiwi', 'lemon', 'mango']
通过
insert()
方法,你可以非常灵活地控制元素在列表中的插入位置。如何删除列表中的元素
1.
del
statement (根据索引删除,或删除整个切片)
del
语句是 Python 的一个通用删除语句,可以用来删除变量、删除列表中的元素或切片,甚至删除整个列表。删除单个元素: 通过指定元素的索引来删除。
删除一个切片(多个元素): 可以像切片操作一样指定范围来删除多个元素。
删除整个列表(释放内存引用):
2.
remove()
method (根据值删除第一个匹配项)
remove()
方法用于删除列表中第一个匹配到指定值的元素。如果列表中不存在该值,会引发ValueError
。Python
my_list = ["apple", "banana", "cherry", "banana", "date"] print(f"原始列表: {my_list}") my_list.remove("banana") # 删除第一个 "banana" print(f"删除 'banana' 后的列表: {my_list}") # 输出: ['apple', 'cherry', 'banana', 'date'] # 如果要删除一个不存在的元素,会报错 # my_list.remove("grape") # 这行会引发 ValueError
3.
pop()
method (根据索引删除并返回元素,或删除并返回最后一个元素)
pop()
方法可以做两件事:不带参数: 删除并返回列表的最后一个元素。
带索引参数: 删除并返回指定索引位置的元素。
当你需要使用被删除的元素时,
pop()
非常有用。如果指定索引超出范围,会引发IndexError
。Python
my_list = ["apple", "banana", "cherry", "date"] print(f"原始列表: {my_list}") # 删除并返回最后一个元素 removed_item_last = my_list.pop() print(f"删除并返回最后一个元素后的列表: {my_list}") # 输出: ['apple', 'banana', 'cherry'] print(f"被删除的元素是: {removed_item_last}") # 输出: date # 删除并返回指定索引的元素 removed_item_index = my_list.pop(1) # 删除索引为 1 的元素 ("banana") print(f"删除并返回索引 1 后的列表: {my_list}") # 输出: ['apple', 'cherry'] print(f"被删除的元素是: {removed_item_index}") # 输出: banana
4.
clear()
method (清空列表)
clear()
方法会删除列表中的所有元素,但保留列表对象本身(即列表仍然存在,只是变为空列表)。Python
my_list = [1, 2, 3, 4, 5] print(f"原始列表: {my_list}") my_list.clear() # 清空列表 print(f"清空后的列表: {my_list}") # 输出: []
总结选择哪种方法:
知道要删除的元素索引时:
如果需要使用被删除的元素:使用
pop(index)
。如果不需要被删除的元素:使用
del my_list[index]
。知道要删除的元素值,且只需要删除第一个匹配项时:
使用
remove(value)
。请注意处理ValueError
的可能性。需要删除一个范围的元素时:
使用
del my_list[start:end]
。需要删除并返回列表的最后一个元素时:
使用
pop()
。需要清空整个列表时:
使用
clear()
。需要彻底删除列表变量本身时:
使用
del my_list
。 在 Python 中,删除列表中的元素有多种方法,具体选择哪种取决于你是想按值删除、按索引删除,还是清空整个列表。
以下是常用的几种方法:
1.
remove()
方法 (按值删除)
remove()
方法用于删除列表中第一个出现的指定值的元素。特点:
删除第一个匹配项。如果列表中有多个相同的元素,它只会删除第一个。
如果指定的值不在列表中,会引发
ValueError
。语法:
list.remove(value)
Python
my_list = ["apple", "banana", "cherry", "banana", "date"] print(f"原始列表: {my_list}") my_list.remove("banana") # 删除第一个 'banana' print(f"删除 'banana' 后: {my_list}") # 尝试删除一个不存在的元素会引发错误 try: my_list.remove("grape") except ValueError as e: print(f"错误: {e}") # 输出: # 原始列表: ['apple', 'banana', 'cherry', 'banana', 'date'] # 删除 'banana' 后: ['apple', 'cherry', 'banana', 'date'] # 错误: list.remove(x): x not in list
2.
pop()
方法 (按索引删除并返回元素)
pop()
方法用于删除指定索引位置的元素,并返回被删除的元素。特点:
通过索引删除元素。
返回被删除的元素。如果你需要使用被删除的元素,
pop()
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果未指定索引,
pop()
默认删除并返回列表的最后一个元素。如果索引超出范围或列表为空(当不带参数调用时),会引发
IndexError
。语法:
list.pop([index])
(中括号表示index
是可选的)
Python
my_list = ["apple", "banana", "cherry", "date"] print(f"原始列表: {my_list}") # 删除指定索引的元素 removed_item_by_index = my_list.pop(1) # 删除索引为 1 的元素 ('banana') print(f"删除索引 1 的元素 '{removed_item_by_index}' 后: {my_list}") # 输出: 删除索引 1 的元素 'banana' 后: ['apple', 'cherry', 'date'] # 删除最后一个元素 (不指定索引) removed_last_item = my_list.pop() # 删除 'date' print(f"删除最后一个元素 '{removed_last_item}' 后: {my_list}") # 输出: 删除最后一个元素 'date' 后: ['apple', 'cherry'] # 尝试从空列表 pop 或超出范围的索引会报错 empty_list = [] try: empty_list.pop() except IndexError as e: print(f"错误: {e}") # 输出: 错误: pop from empty list
3.
del
语句 (按索引或切片删除)
del
语句是 Python 的一个关键字,可以用来删除变量、删除列表中的元素(通过索引或切片),甚至删除整个列表。特点:
通过索引删除单个元素。
通过切片删除一个范围的元素。
不返回被删除的元素。
如果索引超出范围,会引发
IndexError
。语法:
删除单个:
del list[index]
删除切片:
del list[start:end]
(也支持步长del list[startstep]
)
Python
my_list = ["apple", "banana", "cherry", "date", "elderberry", "fig"] print(f"原始列表: {my_list}") # 删除单个元素 del my_list[2] # 删除索引为 2 的元素 ('cherry') print(f"删除索引 2 的元素后: {my_list}") # 输出: 删除索引 2 的元素后: ['apple', 'banana', 'date', 'elderberry', 'fig'] # 删除一个切片 (从索引 1 到索引 3,不包含索引 3) del my_list[1:3] # 删除 'banana' 和 'date' print(f"删除切片 [1:3] 后: {my_list}") # 输出: 删除切片 [1:3] 后: ['apple', 'elderberry', 'fig'] # 删除所有元素 (通过完整切片) del my_list[:] print(f"删除所有元素后: {my_list}") # 输出: 删除所有元素后: [] # 甚至可以删除整个列表变量 (导致 NameError 如果之后再尝试使用) # my_list = [1, 2, 3] # del my_list # print(my_list) # 这会引发 NameError: name 'my_list' is not defined
4.
clear()
方法 (清空整个列表)
clear()
方法会删除列表中的所有元素,使其变为空列表,但列表对象本身仍然存在。特点:
清空列表的所有内容。
列表对象本身不变,只是内容为空。
语法:
list.clear()
Python
my_list = [1, 2, 3, 4, 5] print(f"原始列表: {my_list}") my_list.clear() print(f"清空列表后: {my_list}") # 输出: 清空列表后: []
选择哪种方法?
按值删除第一个匹配项: 使用
remove()
。按索引删除,并且需要获取被删除的元素: 使用
pop()
。按索引删除,不需要获取被删除的元素,或删除一个范围的元素: 使用
del
语句。清空整个列表: 使用
clear()
。
如何修改指定位置元素的值
在 Python 中,要修改列表中指定位置(即特定下标)元素的值,你可以直接使用下标索引和赋值运算符
=
。这是修改列表元素最直接和常用的方法。
语法
Python
my_list[index] = new_value
my_list
: 你想要修改的列表的名称。
index
: 你想要修改的元素在列表中的位置(下标)。记住,Python 的列表下标是从0
开始的。
new_value
: 你想要赋给该位置的新值。
示例
Python
# 定义一个列表 fruits = ["apple", "banana", "cherry", "date"] print(f"原始列表: {fruits}") # 1. 修改第一个元素 (下标 0) fruits[0] = "orange" print(f"修改第一个元素后: {fruits}") # 输出: ['orange', 'banana', 'cherry', 'date'] # 2. 修改中间的元素 (下标 2) fruits[2] = "grape" print(f"修改第三个元素后: {fruits}") # 输出: ['orange', 'banana', 'grape', 'date'] # 3. 修改最后一个元素 (可以使用正数下标或负数下标 -1) fruits[3] = "kiwi" # 使用正数下标 # 或者 fruits[-1] = "kiwi" # 使用负数下标 print(f"修改最后一个元素后: {fruits}") # 输出: ['orange', 'banana', 'grape', 'kiwi'] # 4. 尝试修改不存在的下标会报错 try: fruits[10] = "mango" # 列表只有4个元素,下标最大为3 except IndexError as e: print(f"错误: {e}") # 输出: 错误: list assignment index out of range
总结
通过使用
list_name[index] = new_value
这样的赋值语句,你可以轻松地修改列表中的任何现有元素。但请注意,你只能修改已经存在的索引位置。如果你尝试修改一个超出列表当前范围的索引,Python 会抛出IndexError
。如果你想在特定位置添加新元素而不是修改现有元素,你需要使用insert()
方法。
循环和判断的问题
为一个变量赋值一个数字,对变量进行判断,输出此值是大于还是小于或者等于8
要在 Python 中为一个变量赋值一个数字,然后判断该数字是大于、小于还是等于8,你需要使用条件语句
if-elif-else
。这是实现这种逻辑判断的标准方式。
Python
# 1. 为变量赋值一个数字 number = 10 # 你可以将这个值改为任何其他数字进行测试,例如 5, 8, 12 # 2. 使用 if-elif-else 语句进行判断 if number > 8: print(f"数字 {number} 大于 8") elif number < 8: print(f"数字 {number} 小于 8") else: # 如果不大于也不小于,那就只能是等于 print(f"数字 {number} 等于 8") # 可以用不同的值测试 print("\n--- 更多测试 ---") number = 5 if number > 8: print(f"数字 {number} 大于 8") elif number < 8: print(f"数字 {number} 小于 8") else: print(f"数字 {number} 等于 8") number = 8 if number > 8: print(f"数字 {number} 大于 8") elif number < 8: print(f"数字 {number} 小于 8") else: print(f"数字 {number} 等于 8")
代码解释:
number = 10
: 这一行将数字10
赋值给了变量number
。
if number > 8:
: 这是一个if
语句,它检查条件number > 8
是否为True
。如果为True
,则执行if
代码块(即打印 "大于 8")。
elif number < 8:
: 如果if
条件为False
,那么程序会接着检查elif
(else if) 条件number < 8
是否为True
。如果为True
,则执行elif
代码块。
else:
: 如果if
和所有elif
的条件都为False
,那么程序会执行else
代码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数字既不大于 8 也不小于 8,那么它就一定是等于 8。
print(f"...")
: 使用 f-string 格式化输出,将变量number
的当前值嵌入到字符串中,使输出更清晰。
通过运行这段代码并更改
number
变量的值,你可以看到不同的输出结果。如何依次输出列表中的元素
如何依次输出列表中的元素
在 Python 中,要依次输出列表中的每个元素,最常用和推荐的方法是使用
for
循环。for
循环专门设计用于遍历(迭代)序列(如列表、字符串、元组等)中的元素。1. 使用
for
循环直接遍历元素(推荐)这种方法直接迭代列表中的每个元素,并在每次循环中将当前元素赋值给一个临时变量,然后你可以操作这个变量(例如打印它)。这是最简洁和“Pythonic”的方式。
Python
my_list = ["apple", "banana", "cherry", "date"] print("使用 for 循环直接遍历元素:") for item in my_list: print(item)
输出:
使用 for 循环直接遍历元素: apple banana cherry date
2. 使用
for
循环和range(len(list))
结合下标如果你需要同时访问元素的值和它在列表中的下标(索引) ,可以使用
range()
函数结合len()
函数来生成索引序列,然后通过索引来访问元素。Python
my_list = ["apple", "banana", "cherry", "date"] print("\n使用 for 循环和 range(len(list)) 结合下标:") for i in range(len(my_list)): print(f"索引 {i}: {my_list[i]}")
输出:
使用 for 循环和 range(len(list)) 结合下标: 索引 0: apple 索引 1: banana 索引 2: cherry 索引 3: date
3. 使用
enumerate()
函数(推荐同时获取元素和下标)当需要同时获取元素的值和它的下标时,
enumerate()
函数是比range(len(list))
更优雅、更 Pythonic 的选择。它返回一个可迭代对象,每次迭代会产生一个(index, value)
对。Python
my_list = ["apple", "banana", "cherry", "date"] print("\n使用 enumerate() 函数:") for index, value in enumerate(my_list): print(f"索引 {index}: {value}")
输出:
使用 enumerate() 函数: 索引 0: apple 索引 1: banana 索引 2: cherry 索引 3: date
4. 使用
while
循环和下标(较少用,但可行)
while
循环也可以用来遍历列表,但这需要你手动管理一个计数器作为下标。这种方法通常不如for
循环简洁和安全,因为你需要自己处理循环条件和索引增量,容易出错。Python
my_list = ["apple", "banana", "cherry", "date"] i = 0 # 初始化下标 print("\n使用 while 循环和下标:") while i < len(my_list): print(my_list[i]) i += 1 # 每次循环后增加下标
输出:
使用 while 循环和下标: apple banana cherry date
总结与推荐
最常用和推荐: 使用
for item in my_list:
。当只需要遍历元素值时,这是最简洁、最 Pythonic 的方式。需要同时获取下标和值: 使用
for index, value in enumerate(my_list):
。这比使用range(len(list))
更加优雅和推荐。不推荐: 除非有特殊需求,否则不建议使用
while
循环结合下标来遍历列表,因为它更容易引入错误。
如何从1输出到100,如何只输出偶数,或者奇数。
要在 Python 中从 1 输出到 100,以及只输出偶数或奇数,我们主要会用到
for
循环和range()
函数,并结合条件判断(取模运算)。1. 从 1 输出到 100
使用
range()
函数可以生成一个数字序列。range(start, stop)
会生成从start
开始,到stop-1
结束的整数序列。所以,要从 1 到 100,你需要range(1, 101)
。Python
print("--- 从 1 输出到 100 ---") for i in range(1, 101): print(i)
2. 只输出偶数
要只输出偶数,我们可以在循环中添加一个条件判断:数字除以 2 的余数是否为 0。
方法一:在循环中判断
Python
print("\n--- 只输出偶数 (方法一) ---") for i in range(1, 101): if i % 2 == 0: # 如果 i 除以 2 的余数为 0,说明是偶数 print(i)
方法二:利用
range()
的步长参数(更高效)
range()
函数的第三个参数是step
(步长)。我们可以让range()
直接生成偶数序列。从 2 开始(第一个偶数)。
结束于 100(或 101,因为
range
不包含stop
)。步长为 2。
Python
print("\n--- 只输出偶数 (方法二,使用步长) ---") for i in range(2, 101, 2): # 从 2 开始,到 100 结束,步长为 2 print(i)
3. 只输出奇数
要只输出奇数,我们可以在循环中添加一个条件判断:数字除以 2 的余数是否不为 0(即为 1)。
方法一:在循环中判断
Python
print("\n--- 只输出奇数 (方法一) ---") for i in range(1, 101): if i % 2 != 0: # 如果 i 除以 2 的余数不为 0,说明是奇数 print(i)
方法二:利用
range()
的步长参数(更高效)从 1 开始(第一个奇数)。
结束于 100(或 101)。
步长为 2。
Python
print("\n--- 只输出奇数 (方法二,使用步长) ---") for i in range(1, 101, 2): # 从 1 开始,到 99 结束(因为 101 不包含),步长为 2 print(i)
使用for循环输出1到9
要用
for
循环输出 1 到 9,你可以结合range()
函数来实现。
range(start, stop)
函数会生成一个从start
(包含)开始,到stop
(不包含)结束的整数序列。所以,要输出 1 到 9,你需要指定range(1, 10)
。Python
for number in range(1, 10): print(number)
代码解释:
for number in range(1, 10):
:这行代码的意思是“对于range(1, 10)
生成的每一个数字,都将其赋值给变量number
,然后执行循环体”。
range(1, 10)
:会依次生成数字 1, 2, 3, 4, 5, 6, 7, 8, 9。请注意,10
是上限,不包含在内。
print(number)
:在每次循环中,都会打印当前number
的值。
运行这段代码,你会看到以下输出:
1 2 3 4 5 6 7 8 9
在for循环中嵌套for循环,输出9次 1到9
要在 Python 中使用嵌套的
for
循环输出 9 次 "1 到 9" 的序列,你需要一个外部循环来控制重复的次数,一个内部循环来打印从 1 到 9 的数字。这是实现的代码:
Python
# 外部循环:控制“1到9”序列打印的次数(这里是9次) for _ in range(9): # 内部循环:打印从1到9的数字 for number in range(1, 10): print(number, end=" ") # 使用 end=" " 让数字在同一行显示,并用空格分隔 print() # 内部循环结束后,打印一个换行符,以便下一个序列从新行开始
代码解释:
for _ in range(9):
这是外部循环。
range(9)
会生成从 0 到 8 的数字序列,这意味着这个循环会执行 9 次。我们使用下划线
_
作为循环变量,因为它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写法,表示我们不需要在循环体内部使用这个变量的值,只是为了重复执行操作。
for number in range(1, 10):
这是内部循环,它嵌套在外部循环之内。
range(1, 10)
会生成从 1 到 9 的数字序列(1, 2, 3, 4, 5, 6, 7, 8, 9)。这个内部循环会在外部循环的每一次迭代中都完整地执行一遍。
print(number, end=" ")
在内部循环中,这行代码会打印当前的
number
。
end=" "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print()
函数默认在打印完内容后会自动换行 (\n
)。通过设置end=" "
,我们告诉 Python 在每个数字后面打印一个空格而不是换行,这样 1 到 9 的数字就会显示在同一行上。
print()
这行代码在内部循环完成一次完整执行后(即打印完一行 1 到 9 的序列后)才执行。
它会打印一个默认的换行符,确保下一个 "1 到 9" 的序列从新的一行开始显示。
运行效果:
这段代码会输出 9 行,每行都包含从 1 到 9 的数字,数字之间用空格分隔: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6 7 8 9